静脉输液通路是连接患者的“生命线”,PICC置管技术的开展,为患者行静脉治疗时能够全程、安全、规范、精准的输入提供了保障。
52岁男性患者,一年前发生“大面积脑梗死”,经积极治疗后,仍昏迷卧床,不能言语,频繁强直发作。近半年反复出现咳嗽、咳痰、喘憋情况,并反复住院行静脉输液治疗。患者气管切开,双上肢屈曲,无法外展,且外周血管条件极差。为了满足患者静脉输液治疗需求,在充分与患者家属沟通后,护理PICC小组在刘良艳主任带领下充分评估患者基本情况,决定利用隧道技术,为患者选择在超声引导下行隧道式经颈内静脉穿刺PICC置管术。
准备工作就绪后,在超声科主任田艳梅超声引导协助下,重症监护室主任韩玉波成功完成经颈静脉穿刺,刘良艳主任运用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,再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,最后利用隧道技术将导管出口放置到右锁骨下胸前区较为舒适、有利固定的位置,顺利完成医院首例隧道式经颈静脉PICC置管。
隧道式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新技术,通过建立一个皮下隧道,使血管穿刺点与导管出口有一定的距离,并将导管出口转移到更适宜、更有利的位置。隧道式PICC可在不适合选择传统PICC的穿刺位置进行置管,如腋静脉、股静脉、锁骨下静脉、无名静脉、颈内静脉。
经隧道式经颈静脉穿刺PICC置管技术的开展,为患者“生命通道”的畅通提供了更多的保障,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及家属的认可,同时也标志着静脉通路技术水平迈上了新台阶。